徐邦达(1911年7月7日—2012年2月23日)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晚年号蠖叟,生于上海,浙江海宁人。曾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杭州西泠印社顾问、九三学社社员。作为中国艺术史界“鉴定学派”的一代宗师,徐邦达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为书画鉴定建立了可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有“徐半尺”(意指其鉴画,于画轴展开半尺已知真伪)和“华夏辨画第一人”之誉。代表作有《几种印鉴及相关书画真伪》,《徐邦达集五·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壹)》,《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等。
徐邦达,1911年生于上海。父徐尧臣,绸缎商人,但喜收藏,故家中收藏赡富,徐邦达自幼即深受薰陶。
十四岁开始习画,从苏州老画师李涛(醉石)学习绘画,从赵时棢(叔孺)学习古书画鉴定知识。稍后,又入当时海上著名书法画家、鉴赏家吴湖帆先生之门。
1937年协助上海市博物馆办理“上海市文献展览”中的古书画征集、检选、陈列之工作,受叶恭绰先生之托撰写《古书画提要目录》。
1946年入中华美术会,任上海市分会理事,同时受聘为重建上海市美术馆的筹委会顾问 。
1947年曾在上海中国画苑举办个人画展。
1949年,被骋为上海市文管会顾问。
1950年,经国家文物局郑振铎局长推荐,调至文物局文物处工作。
1953年后,转至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画鉴定研究工作。
1953年,以各地征集和收购到的3500幅珍贵书画作品为基础,重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1978年始,应国家文物局之约参加全国书画文物鉴定专家组,为全国各地博物馆鉴定国家珍贵文物,并承担了培养后学之责。
历时八年,成<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多卷。
1980年代以后,多次出访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考察海外流失中国书画并与国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取得多项学术成果。
2012年2月23日8时38分,徐邦达因病医治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徐邦达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月29日举行。
《几种印鉴及相关书画真伪》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1期
《徐邦达集五·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壹)》徐邦达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徐邦达集六·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贰)》徐邦达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徐邦达集七·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叁)》徐邦达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尺牌小考》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3期
《“文华堂题”款画跋及晋府钤印》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2期
《清宫流散书画损毁摭拾》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1期
《徐邦达集三·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徐邦达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徐邦达集四·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徐邦达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徐邦达集一·古书画鉴定概论》徐邦达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徐邦达集二·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徐邦达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隋无名氏〈出师颂〉》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6期
《石涛妻女问题》徐邦达<文物>1998年1期
《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徐邦达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寒林独蹇图>轴》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4期
《〈临燕文贵武夷叠嶂图〉卷》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4期
《松下听琴图轴》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3期
《米芾书〈多景楼诗〉册》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2期
《〈百尺梧桐轩图〉卷》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1期
《赵构书马和之画<毛诗>新考》徐邦达建院七十周年特刊1995年10月
《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徐邦达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赵孟頫〈饮马图〉卷》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4期
《德俊茂才等六帖册》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3期
《米友仁〈云山墨戏图〉卷》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2期
《米友仁〈五洲烟雨图〉卷》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1期
《米友仁〈设色云山图〉卷》徐邦达《故宫博镌涸嚎�1993年4期
《米芾〈宋崇国公墓志铭〉卷》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3期
《米芾〈天马赋〉卷》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2期
《米芾〈易义卷〉(行书)》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1期
《关于〈三寿作朋图卷〉的真伪问题——答河南某...》徐邦达《文物》1992年7期
《苏轼〈竹石图〉卷》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4期
《苏轼〈偃松图〉卷与〈古柏图〉卷》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3期
《苏轼〈宣德郎刘锡勅草〉一页》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2期
《苏轼〈归去来兮辞〉卷》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1期
《苏轼〈天际乌云帖〉卷》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4期
《苏轼〈黄州定惠院月夜偶书二诗草稿〉卷》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3期
《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徐邦达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6月
《淮安墓出土书画简析》徐邦达《文物》1987年3期
《古书画过眼要录》徐邦达湖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
《两种有关书画书录考辨》徐邦达《文物》1985年5期
《传宋高宗赵构孝宗赵眘(慎)书马和之画<毛诗...>》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3期
《赵黻〈江山万里图〉》徐邦达《故宫博物院藏宝录》1985年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真伪本考辨》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2期
《中国绘画史图录》徐邦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
《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徐邦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
《古书画伪讹鉴考》徐邦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释张即之书〈报本庵记〉被挖改之谜》徐邦达《文物》1983年6期
《悼红影议——写在读所谓雪芹小像画页和听了有...>徐邦达《博物馆通讯》1983年3期
《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徐邦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孙隆和孙龙考辨》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4期
《两种所谓柳公权书的讹伪考辨》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2期
《存世古摹王羲之墨迹汇考》徐邦达《中国书法》1982年1期
《澄清堂帖综论》徐邦达香港书谱1982年
《南宋帝后题画书考辨》徐邦达《文物》1981年6期
《再论徐谓书〈青天歌卷〉的真伪》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4期
《〈报德英华〉书画合卷的鉴定》徐邦达《文物》1981年4期
《宋金内府书画的装潢标题藏印合考》徐邦达《美术研究》1981年4期
《六谈古书画鉴别——对无款书画的鉴定》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3期
《五谈古书画鉴别》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2期
《古书画鉴定概论》徐邦达文物出版社1981年
《四谈古书画鉴别——书画的装潢形制》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3期
《三谈古书画鉴别——书画所用纸、绢、绫》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1期
《琉璃堂人物图与文苑图的关系》徐邦达《美术研究》1979年7期
《再谈古书画鉴别——款、印题跋及其对古书画的...》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3期
《谈古书画鉴别》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2期
《古摹怀素〈食鱼帖〉的发现》徐邦达《文物》1979年2期
《宋徽宗赵佶亲笔画与代笔画的考辨》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1期
《有关何澄和张渥及其作品的几点补充》徐邦达《文物》1978年11期
《黄公望〈溪山雨意图〉真伪四本考》徐邦达《文物》1973年5期
《〈宋人画人物故事〉应即〈迎銮图〉考》徐邦达《文物》1972年8期
《刘松年〈四时山水卷〉》徐邦达《美术》1962年第6期
《从〈百花图卷〉再论宋元以来的水墨花卉画》徐邦达《文物》1959年2期
《张萱和周昉》徐邦达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
《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徐邦达《文物》1958年6期
《清明上河图的初步研究》徐邦达《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年1期
《宋赵孟坚的ɑ芑推渌沸彀畲铩段奈铩�1958年10期
《李公麟》徐邦达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
《谈神龙本兰亭序》徐邦达《文物》1957年1期
《从壁画副本小样说到两卷宋画——〈朝元仙仗图〉》徐邦达《文物》1956年2期
《介绍故宫绘画馆新陈列的名画》徐邦达《美术》1955年9期
《从绘画馆陈列品看我国绘画的发展史》徐邦达《文物》1954年1期
《溥仪赏溥杰书画目》徐邦达《文物》1950年12期
1959年将金俊逸纸本设色花卉画册页1件捐献故宫博物院。
徐邦达自成一家的行书,给人以峻拔崎岖、汪洋恣肆的美感。他作书舒缓而有节律,运笔以静制动,不仓促紧迫,不弱也不霸,沉稳自若。他的行书笔墨酣畅淋漓,结体自然舒展,粗壮如牛健步,细密如龙蛇逶迤,线条疏密相间,行中带草,体圆用方,极尽笔法变化。其结体以苏东坡、米襄阳为主,取苏字之态浓意远、米字之尽秀极妍。他上溯李北海以厚其气,下参董其昌以畅其韵,再辅以过目不下数万件书法名迹的滋养,终使作品透溢出一种博大深远的气势和韵味无穷的神采。由于作品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的人格气质,更使徐邦达的书法在风格上与其他书家拉开了距离。
徐邦达历经七十多年的探索,积多年的体悟和实践,在出入米芾并广取博收集大成后逐渐形成了自家体制。其书体以行为主而略杂草法,结字取法米芾,又汰去米氏夸张、故作姿态的习气,务求圆润婉转,又加之画家的优势,使他的作品墨色清新秀润,线条富有弹性而质感强,观之大有“方寸天地见宇宙,笔走龙蛇写春秋”之气势。
在业内,徐邦达老先生被称为“徐半尺”。据徐老的学生著名鉴定家王连起说,这个名号准确地说是从1991年开始传播开来的,那年徐邦达老先生到台湾为博物馆做书画鉴定,因徐先生书画鉴定能力极高,可谓火眼金睛,往往被鉴定的书画作品刚刚展开半尺,徐老便已辨出真伪,由此得了“徐半尺”的名号。
历代知名书画家年谱、名作、笔法风格等早就烂熟于心中。徐邦达的渊博学识仿佛一部中国古代书画史尽在胸襟。凡经他鉴定的作品,总是旁征博引,一一列出依据。一次徐邦达在南京金陵饭店,有人拿来一嵌在镜框中的扇面,请他鉴定。这是一幅金本的山水扇面,落款为已巳年张宏。凝神片刻,徐邦达说:“这是张君度(张宏字君度)画的,此为其早期作品。他是位高寿的画家,活了90多岁,生活在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跨两个朝代。《明画录》说他‘工山水,笔意古拙,墨法湿润’。”
妻子滕芳女士是中国老一辈的话剧演员,曾在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舞恋》、《谁是第三者》等影片中担任角色。
徐邦达与谢稚柳、启功并称书画鉴定三大家,是艺术史界的学术泰斗,享誉海内外的书画鉴定家和著名的书画家。
他的一生更是贯穿于新中国的文物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大博物馆藏字画的一级品及故宫博物院所藏字画的一、二、三级品及参考品全部经过徐邦达的鉴定。
徐邦达把书画视为一生的挚爱,把鉴定视为技术和品格的考验。他常言“鉴定是一门科学,要实事求是”,不少人曾用重金收买他,希望他指假为真,他皆断然拒绝。
落日的余晖从窗纱间筛过,岁月在他脸庞刻下的痕迹愈渐淡去,眼眸宛如孩童般清澈。这是2010年,再过几日,7月7日,就是他的百岁寿诞。
喜庆的时刻还未来临,鲜花早已堆满整间屋子,徐邦达静静地躺着。“邦达,你要过100岁生日啦!”他的夫人滕芳不时俯下身来,亲吻他的额头。徐邦达却只能用目光追随她,后因呼吸系统手术,他失去了言语和行动的自由。
每一个房间都挂有徐邦达的书画,手书“宁静致远”舒缓冲淡,如同一生的写照。书房内画卷铺陈,书案上厚厚的呢毡上毛笔墨痕宛然,仿佛主人刚刚还在泼墨挥毫,谈古论今。
“他是‘国宝’”
《高呼与可》、《出师颂》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而这些绝代佳作,正是因为徐邦达的慧眼,才从故纸堆中重见天日。
1950年,徐邦达被调到中央文化部文物局(今国家文物局)任文物处业务秘书。这个时期,经徐邦达等专家鉴定留下来的数千件古书画作品,后来均拨交给了故宫博物院,成为该院古书画庋藏中的基本藏品。
新中国初创时,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仅是昔日紫禁城藏品的十分之一。为使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仄肪】旆岣黄鹄矗彀畲镉胪绿し萌�80%以上的县城。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画作传世甚少,仅存的几幅画卷皆为皇室收藏,《水村图》就是其一。1953年的一天,徐邦达无意间发现了《水村图》的线索,并一直查到东北一个叫做大栗子沟的地方,他委托当地文物机构代为买下,确认无误后由国家购回并收藏。就这样,在短短数年间徐邦达发掘和抢救了3700件书画。
“文革”期间,徐邦达总结多年来从事古书画鉴定的经验体会,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古书画鉴定概论》的初稿。“文革”结束后,徐邦达重返故宫博物院,想到的第一件事还是为国家鉴考征集古书画作品。1983年,国务院委托国家文物局甄别各地文博单位所收藏的历代书画,徐邦达等人历时数年完成这项重任,并承担培养后学之责。20世纪80年代以后,徐邦达多次出访欧洲和北美,考察海外流失中国书画并与国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将徐邦达称为中国艺术的“国宝”:他将文献考据与图像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地建立了古代书画的鉴定标尺,真实地还原了中国书画史的发展脉络。“而更重要的是,徐邦达是将古书画鉴定与研究科学结合的第一人,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研究者和古书画鉴定家,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说。
雅号“徐半尺”
在中国古文物的鉴定当中,古书画是公认最难的一门。“即便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也还未能找到一种鉴定书画作品、万无一失的科学手段,只能依靠传统方法,凭借鉴赏家的经验和眼力。”李文儒说。
20世纪30年代,徐邦达发现乾隆皇帝曾经御笔亲题为真品的《富春山居图》实为赝品。《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收藏进宫,乾隆对此画大加叹赏,谁料这幅画竟是伪作。后来真画进了宫,乾隆觉得颜面无光阍谡婊咸庾质疚保室獾叩故欠恰�20世纪30年代,徐邦达看到了这两幅《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他推翻了定论,还历史以真实面目。这样的发现还有很多,郭熙的《溪山行旅图》、黄公望的《雪夜访戴图》、王渊的《桃竹雉鸡图》都是他在故纸堆中寻到的宝贝。
作为传统鉴定方法的集大成者,徐邦达有着一双“赏鉴家的慧眼”。几十年前在哪儿见到过的书画,几十年后再见时,徐邦达依然记忆犹新。有人认为这种非凡的记忆力是天赋,可他自己认为“只在用心”。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资料烂熟于心,才有古书画作品过目不忘,鉴定时的得心应手。
徐邦达把古书画的鉴定析为“鉴”与“考”两个概念。“鉴”即是通过众多的作品相互比较,进行目力检测,推知真伪。“对于大量存世的明清时代的书画,目鉴尤为重要。但要达到目鉴的准确性,鉴赏者非见之众多不可。”他的弟子、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新说。但是,对于时代较远或是某些难于明了的书画,需要广为搜集有关文献和其他旁证材料,详加审订考据,方才得以明辨是非。“徐先生博闻强识,每对一件疑难作品进行考据时,爬罗剔抉,条分缕析,其所论所断,使人折服。”杨新说。
几十年前在哪儿见到过的书画,几十年后再见时,徐邦达依然记忆犹新。70岁时,一次徐邦达在看两个手卷时,只从装手卷的两个盒子上,便知那一字一画是董其昌的作品,题目、内容,几十年前在哪儿见过,如数家珍。另一次,助手尹光华先生在帮徐邦达整理《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时,无论哪部古手卷后的题跋和某位画家的某张画,只要将题跋和题的人的名字组合起来,他都能知道是宋代某人的画或元代某人的画。
甚至有的书画卷刚打开半尺,徐邦达就已经说出了与此画有关的一切,以致人们送给他一个“徐半尺”的雅号。一次,一位来访者将画轴徐徐展开,刚看到一片竹叶的梢头,徐老便脱口而出:“李方膺!”画轴展开,果然是“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的作品。
徐邦达虽不善言辞,但话题一涉及书画便滔滔不绝。历代知名书画家年谱、名作、笔法风格等早就烂熟于心中。徐邦达的渊博学识仿佛一部中国古代书画史尽在胸襟。凡经他鉴定的作品,总是旁征博引,一一列出依据。一次徐邦达在南京金陵饭店,有人拿来一嵌在镜框中的扇面,请他鉴定。这是一幅金本的山水扇面,落款为已巳年张宏。凝神片刻,徐邦达说:“这是张君度(张宏字君度)画的,此为其早期作品。他是位高寿的画家,活了90多岁,生活在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跨两个朝代。《明画录》说他‘工山水,笔意古拙,墨法湿润’。”
“鉴定是一门科学。”徐邦达常说。在他看来,书画鉴定不仅需要通古博今的才智,更需要实事求是的品格。不少人曾用重金收买他,希望他指假为真,换取暴利,他皆断然拒绝,“现在艺术品市场上鱼龙混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鉴定家、研究者缺乏实事求是的品格和坚持真理的精神,在这一点上,徐邦达尤其值得我们学习。”李文儒说。
“入骨两百分”
据滕芳回忆,“我们常说爱到入骨三分,但是徐邦达对艺术是爱到入骨两百分,甚至连做梦都离不开字画。”
20世纪80年代,艺术品市场日渐活跃,许多古书画佳品被送进了拍卖行。徐邦达对此忧心忡忡,担心文物珍品通过拍卖的渠道“合理合法”地流失。一次,他得知曾流失民间的“清代四僧”之一石涛的《高呼与可》要上市拍卖,便四处游说,希望国家出资买下这一珍品。
恰巧那些天,滕芳正要见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希望政府能为他们的“斗室”想想办法。徐邦达得知,对着滕芳又是哀求又是作揖,拜托她“莫提住房,只提希望政府想办法收购《高呼与可》。”
第二天,徐邦达进门就谈购买《高呼与可》的事:“新中国初期,国家经济比现在困难得多,但仍拨出巨款将‘三希堂’珍藏的三部稀世字帖中的两部买了回来。现在我们更有能力抢救文物。”李瑞环当即表示《高呼与可》应该由国家购买,徐邦达的一颗心才终于落到了肚子里,出了门他拉着滕芳兴奋地说:“我替故宫谢谢你了!”
1991年4月3日,徐邦达画展在台湾清韵艺术中心举行,功力深厚的山水画令宝岛为之倾倒。他18岁创作的摹本奚冈《松溪高逸图》现保存于加拿大,24岁创作的摹本张中《芙蓉鸳鸯图》现存于新加坡,皆是两家博物馆的珍宝。但是在此后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集中精力于鉴别古书画,一直未曾动笔创作。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在亲朋好友的一再说服之下,他才重拾画笔。
“徐邦达总是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徐邦达。他这句话是发自肺腑,为新中国鞠躬尽瘁,他一往而情深。”滕芳说,“今天,在他的生命将要走到一百岁这个高峰时,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徐邦达慧眼识王渊
1982年6月5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画鉴定的权威专家徐邦达先生驱车来到太原市解放路山西省文物商店鉴定书画。他对每件书画藏品都看得非常认真⒆邢福┛致┑粢恢〖炎鳌5迸9茉贝涌夥坷锶〕鲆环帽ㄖ桨幕保崆岬卮蚩豢矗且恢〔兴鸬檬掷骱Φ木罨簧砸徊涣羯瘢峙鲎啪突崴榱选�
徐邦达小心翼翼地慢慢展开,蓦然兴奋而惊喜地叫道:“啊!这是元代著名画家王渊的画,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他有点不放心,生怕看走了眼,又仔细审视这幅画的内容、笔法、墨色、题跋、图章、质地,翻来覆去,端详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肯定地说:“是王渊的画,这是国宝,连故宫博物院也很少有。我建议,现在立即封存起来,从此不要再让任何人看了,因为年陈月久,质地太酥脆了,看一次就会损坏一次。请速派人送故宫博物院揭裱、装帧!”在场的人都被徐邦达的情绪所感染而激动、欣喜,也为其认真负责的精神和高超的鉴定技艺所倾倒。商店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幅画是70年代中后期从民间收购得来的,因为损坏严重,没有认真鉴定和引起重视,未把它列为珍品,进行揭裱保护。今天经徐先生鉴定是王渊的精品,我们一定要列为特藏,悉心保护。”
沉寂多年的元代绘画珍品终于重见天日。王渊,字若水,号澹轩,杭州人,从小受教于赵孟頫,他的山水师从北宋郭熙,人物师从唐人笔法,花鸟则师从五代黄荃,又善于融会贯通,自辟蹊径。这幅《抑窠跫ν肌芬饩成钣模柿Τ廖龋抑裼盟使闯桑民宀炼桑湮醇右坏阊丈绰治宀剩旎绶ⅲ獠收杖恕W髡咴诨嬷浦薪剿⒒窕谖惶澹患扔泄け驶木拢钟行匆饣钠希允玖松詈竦囊帐豕αΑ;嬗蚁虏康奶饪钗�“至正三年冬腊钱塘若水为仲华良友画。”此画现已列为山西省博物馆的特藏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在世人面前。